本帖最後由 lianglan 於 2016.6.15 15:44 編輯
正如官网演员访谈所说,故事很日常。其实想想也是没办法,本来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的故事。 换个角度说,既然这么不容易出彩的设定,为什么还是偏要写这种剧本、上演这出除了被调侃收视率之外就再也不能贡献其他娱乐性的剧集呢? 这是因为,日剧是很重视“表达”的。他们根本就不满足于简简单单讲个故事来让大家可以消遣时光。
这话就得从我看的第一部日剧说起。 没错,我的第一部日剧和很多人一样,是那部神剧《白色巨塔》。后来,我在网上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中国人因为看的书比较狭隘,得到的知识比较片面,所以简单情绪化地很排日,而同时却非常喜欢《白色巨塔》和里面的男主角财前教授。这个很耐人寻味。 凡是好的影视作品,当然有一个好故事,但也绝对不只是有一个好故事,我看很多大师级导演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都只是在说“这是一个好故事”,而对于想要通过这个“好故事”来表达什么,或者来隐喻什么,都只字不提。我想这是艺术家的矜持,“懂的自然会懂,不懂的说了也白搭”。其实我看白色巨塔的时候,没看几集就已经感觉到了财前这个人物的特别之处,简单说,财前就是日本。如果你把财前当成二战前后的日本,整个剧情就变得很微妙了。其实导演拍得已经很明了了,尤其是那个突兀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片段。 白色巨塔的事儿就不说了,毕竟一则和展览馆无关,二则再说下去就要涉及政治。所以点到即止。 同样,our house虽然故事远不及白色巨塔精彩,但当中的人物角色也是很有韵味:女主名叫“樱子”,樱花是代表日本的。另一个女主是美国人,她为什么不是俄罗斯人或者西班牙人?片中男性角色普遍显得软弱,要知道如果一个国家在政治上挺不直腰杆,大家只能归罪于这个国家男性的软弱。孩子们亲爱的妈妈在剧集的一开始就离世,要知道日本的“妈妈”是谁?如果你翻看半个世纪前的日本新闻报刊,基本上全是汉字,不懂日语的人猜也能猜个七八成,一个民族是从哪里来,原本和哪个民族亲近,看文字就明白。。。。 我说到这里,基本上就已经决定了本剧剧情的走向,以一个一般旁观者的眼光,闪婚带回日本的连日语都说不利索的美国人怎么也不可能比得上和亲妈妈酷似的小葵,但有了刚刚我说的那么多铺垫,剧情走向就一目了然了。奏太必须拒绝小葵,必须对爱丽丝死心塌地。
有趣的是,无论如何,这一家人都对去世的亲妈妈一心一意。而突然到来的小葵一开始被接受是因为和妈妈像,而后来被否决则是因为“只是”和妈妈像“而已”。也就是说如果她能再像一点、再像一点,像到个百分之八九十,就无敌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妈,按照本剧萨克斯风的性格,好歹找个妈妈过日子呗。 有趣的是,虽然剧情走向必须是爱丽丝成为新妈妈,然而,爱丽丝却好像正是本剧收视率惨淡的罪魁,这显示日本观众对这位“美国新妈妈”并不买账。夏洛特在访谈中也谈到“这样一个并没有想要把自己变成日本人的美国人,说话要注意分寸、尺度才行”,她自己也感觉到了有天然的违和感需要克服。
最后说一句,我写得应该很隐晦,这也是我的矜持,懂的人懂,特此声明:本帖拒绝讨论政治议题。
|